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!
通識教育中心
歡迎光臨景文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
資訊看板

Recent

數據載入中...
首頁 > 最新消息 > 校內
109學年度生命教育教師研習營紀錄─鄭錠堅教授

109學年度生命教育教師研習營紀錄─鄭錠堅教授

七月二日下午,是本次生命教育研習營的最後一場演講,請到鄭錠堅教授講述「從老子哲學到生命教育的陰與陽」。

鄭教授曾在中華大學担任生命教育課多年,以講授老子、易經與星座人格分析與電影分析而出名,曾出版過多種相關著作。今天則以陰陽辯證的觀點,借老子的若干篇章,來與大家分享生命教育的方法與觀點。

知識學習與真理學習(生命教育)的三種關係 ——老子48章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;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;無為而無不為。」

為學日益,做學問、學知識的重點在累加新知——加法。

為道日損,修道的重點卻在日日減損慾望、執著——減法。

王陽明:「吾輩用功,只求日減,不求日增,減得一分人欲,便是復得一分天理,何等輕快脫洒,何等簡易。」王陽明講的就是減法的「鏡子理論」。減法就是「時時勤佛拭」,這與知識學習日知其所無,是兩條學習的平行線。

為學如果日益,為道就會日損;相對的,為學如果日損,為道即會日益。意思就是:知識學習與真理學習兩者是衝突、牴觸、矛盾的。但進一步說,為學日益(知識性學習)與為道日損(真理性學習)是相互支援的。思想商量加邃密,新知培養轉深沈(朱子語),有助於修道;道修得好,無欲一身輕,書也會讀得更好。

鄭教授又引用老子51章:「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。」 來說明人心與觀念生成的因素。藉禪家之說「心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」,來說明「運心如鏡」,以物觀物,而非以己觀物,在與學生互動了解上的重要。

這也可以說,就是對他人主體性的尊重。

老子54章:「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;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;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;修之於國,其德乃豐;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國觀國,以天下觀天下。」

這與《大學》一書中提出的內聖外王之次第十分相像。以身觀身:從成長者的主體性出發看待成長者。以家觀家:從一個家的成長出發看待一個家。以鄉觀鄉:從一個社區的成長出發看待一個社區。以國觀國:從一個國的成長出發看待一個國。以天下觀天下:從天下人類的成長出發看待天下人類,方能以百姓心為心。 如果不能恰如其分的設身處地地去看待對方,則以下觀上,不免於狹隘;以上觀下,則形成壓迫。 所以,生命教育、德性教育,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。必須沒有強制性。而且,真正的生命經驗是有彈性的,不是死規矩。

老子58章:「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」 方而不割:方,有方向,有原則。 不割:不傷人,不割裂。廉而不劌:憨山註:「劌,謂刻削太甚也。」水清則無魚。廉潔但不流於不近人情。直而不肆:憨山註:「肆,謂任意無忌也。」直接但不鋒銳。光而不耀:明亮卻不刺目。不用自己的明亮提醒他人的陰影。

這些富於辯證精神的說法,也提醒我們生命的奧妙,往往是陰陽互濟,所以不要只看一時的得失,不要以狹隘的觀點妨礙了生命發展的無限可能。生命教育的老師,如果能隨時掌握這些原則,則不會因為學生的表現或所謂的「教學成效」而煩惱,而讓自己觀點要靈活,心思更活潑。自己開朗了,才能從正確的角度去肯定學生,去引導學生,去獲得學生的信任,無形之中起到善性循環的作用。以上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,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些許的幫助。(以上內容,為通識中心摘錄,並未給講者過目,請留意焉。)
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
Voice Play
更換驗證碼